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学史 隋唐部分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星期一发布古代汉语,星期五发布古代文学。    



提示:古代汉语文学QQ群[2](314120068)、古代汉语文学QQ群[1](933201038)中有高清PDF版《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历史书籍300多部可免费下载。很多难以买到的书群内都有。
文末有QQ群二维码。

~●~●~●~●~●~●~


——以上内容非正文——






◎袁行霈版◎



第四编 隋唐部分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赵翼:“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瓯北诗话》)二者实质都是创新。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一、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渊源:

(一)远源:《诗经》“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

(二)近源:杜甫反映民生苦难的篇什:

1.继承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时事、亲身见闻;

2.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明胡震亨引焦竑:“杜公往往要到真处、尽处,所以失之。”“雅道大坏,由老杜启之也。”(《唐音癸签》)。

二、元结、顾况、戴叔伦等表现和继承。

三、贞元元和间强烈回响。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等纷纷效仿,致力于通俗晓畅、指事明切的乐府诗的创作。

四、自觉学习民歌。如张籍《白鼍鸣》《云童行》《春别曲》,王建《神树词》《古谣》《祝鹊》,白居易《竹枝》《杨柳枝》《何满子》等,平实浅易,自然明快,充满乡土市井气息;乐府诗受民歌影响大。陈寅恪:“乐天之作新乐府,乃用毛诗,乐府古诗,及杜少陵诗之体制,改进当时民间之歌谣。……实则乐天之作,乃以改良当日民间口头流行之俗曲为职志。”(《元白诗笺证稿·新乐府》)

上述几条反映此期诗人已形成通俗化自觉追求,而且自觉承传杜诗写实倾向。

五、中唐较早创作乐府诗—张籍、王建,时号“张王”。

(一)张籍,字文昌,有《张司业集》。

1.性格更近白居易平易通脱。韩愈称其“古淡”(《醉赠张秘书》),白居易称其讽谏之义:“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

2.乐府诗。

(1)有古题也有新题,取材和表现对象广泛。最集中最深刻的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如《野老歌》不着意于讽谕而讽谕之义见是张籍乐府特色。

(2)选题不大,都是“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由一人一事一语见社会缩影。如《牧童词》“牛牛食草莫相顾,官家截尔头上角!”《征妇怨》“夫死战场子在腹”表现战争造成的苦难《促促词》反映农妇的艰辛及其对远行丈夫的思念。

(3)擅长刻划人物心理活动,如《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3.近体多追求平易而意蕴深厚的风格,如《秋思》(行人临发又开封)。宋张戒“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思深而语精”(《岁寒堂诗话》),王安石“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不少诗表面平易、本色,无雕琢痕迹,但其中融入了在布局造语上的大量心血,只是在诗成后浑化无迹。

(二)王建,字仲初,有《王司马集》。

1.王建与张籍诗风似,乐府诗:

(1)有不少描写农民日常生活,表现其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浓厚,如《田家行》。

(2)与张籍虽都以写实见长,但王诗更含蓄隐曲。如《织锦曲》“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主人公怨恨哀伤全在暗示之中;《簇蚕词》也类似。

(3)边塞题材诗作,如《辽东行》《送衣曲》《饮马长城窟》等,声调低沉。

2.反映宫女生活、以白描见长的《宫词》百首,不乏构思巧妙、清新可诵的篇章:“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三)影响:明高棅:“大历以还,古声愈下。独张籍、王建二家体制相似,稍复古意。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意,词旨通畅,悲欢穷泰,慨然有古歌谣之遗风。”(《唐音癸签》)清翁方纲:“张、王乐府,天然清削,不取声音之大,亦不求格调之高,此真善于绍古者。较之昌谷,奇艳不及,而真切过之。”(《石洲诗话》)在继承汉魏乐府和杜诗传统,向重写实、尚通俗之路发展中贡献不可忽视,对元、白新乐府创作有直接影响。

六、元稹,字微之,有《元氏长庆集》。生性激烈,少柔多刚,参政意识和功名欲望甚强,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

(一)“新题乐府”。

1.缘于李绅启迪。元和4年(809)和李绅20首“新题乐府”诗12首。

2.都是写实之作,如《上阳白发人》写宫女的幽禁苦,《五弦弹》写任用贤才事,《法曲》不满“胡音胡骑与胡妆”习俗等。

3.不少篇章殊少情致,概念化倾向强,且叙事繁乱,“一题涵括数意”(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古题乐府》)。

(二)元和12年(817)与刘猛、李余相和作《乐府古题》19首。

1.或“虽用古题,全无古意”,或“颇同古意,全创新词”,都是“寓意古题,刺美见事”(《乐府古题序》)的讽谕之作。《织妇词》《田家词》具代表性。

2.每首述一意,题旨集中明确;多用三五七言相间杂句式,甚至以11字为句,参差错落,稍有风致,但语言仍嫌滞涩。

(三)代表作:元和13年(818)《连昌宫词》。

1.叙事长诗,通过连昌宫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乱因由。

2.荒凉景象→追述昔盛今衰→探讨“太平谁致乱者谁”问题→归为“努力庙谟休用兵”题旨。

3.以叙述为主,杂以议论,表现劝戒规讽意,但不能因此说这是讽谕诗。

4.将史实与传闻糅合,辅以想象、虚构,把无关的人物、事件集中在连昌宫中描写,渲染了氛围,使诗情更生动曲折。陈寅恪:“《连昌宫词》实深受白乐天、陈鸿《长恨歌》及《传》之影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元白诗笺证稿》)《行宫》与《连昌宫词》异曲同工。

(四)艳情诗。多追忆自身经历,如《春晓》《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语言浅易,格调轻快,低回缱绻,一往情深。

(五)悼亡诗。抒发哀思和怀念,如《遣悲怀三首》对亡妻生前身后琐事描摹,寄寓着人生至情。如“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清蘅塘退士:“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唐诗三百首》)。

(六)与白居易唱和诗。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一、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有《白氏长庆集》。

二、诗歌理论—对通俗性、写实性的强调和表现。

(一)《与元九书》:“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在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最受重视,其诗歌主张主要就早期讽谕诗创作而发。

(二)理论:

1.《策林》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反对离开内容单纯追求“宫律高”“文字奇”,及齐梁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2.《新乐府序》指出作诗的标准:“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分别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歌谣色彩。即诗歌必须写得真实可信,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

(三)目的是补察时政:“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为时为事而作,首先“为君”而作。

2.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指向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休明。

(四)意义及实质。

1.上述理论以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有可能使诗歌更近社会现实、干预政治。

2.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写时事道路的发展。从写时事说,白与杜相同;但杜唯写所见所感,生民疾苦与一己情怀融为一体,虽时含讽谕意,却非以讽谕为出发点,而出之以情;白出之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主要目的,极度突出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窄路。

3.过分重视诗的讽刺功用,使诗的形象性为讽刺性的说理、议论取代。

4.因评诗标准过狭,导致大量优秀作家、作品被排斥。

三、创作。

(一)讽谕诗170馀首,大都作于贬谪前,写实尚俗与张籍、王建等相通,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度和尖锐性上进一步发展。

(二)《观刈麦》《村民苦寒》《宿紫阁山北村》等作品大体展示此类诗作的两个基本倾向:深刻反映下层民众苦难生活,揭露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恶行。

(三)《秦中吟》组诗,共10首,“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官场腐败、权贵们骄横奢侈及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如《重赋》“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伤宅》揭露为富不仁《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四)《新乐府》50首是一组有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广泛,以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诗最好。

1.与元稹“新题乐府”对比:

(1)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如《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秦吉了》“哀冤民也”;《卖炭翁》“苦宫市也”等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

(2)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七字句,富民歌咏叹情调;语言方面,力避典雅的书面语,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如《秦吉了》。

(3)善于描绘人物,感情浓烈。如《上阳白发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2.《卖炭翁》—批判宫市宦官、为贫苦百姓鸣不平;《新丰折臂翁》《杜陵叟》。

3.缺憾:

(1)创作目的“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往往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议论的尾巴;有时画蛇添足,作不必要的重复。

(2)有些诗篇本无深感,只为凑数而作,枯燥乏味,如《七德舞》《法曲歌》《二王后》《采诗官》等,大都堆积议论说教。

(3)过多注重诗的现实功利目的,常用理念结构诗篇,真情实感相对不足。

(4)语言一意追求浅显务尽失之直露,有时简单事理也反复陈说,不够精炼含蕴。

四、讽谕诗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和新风格,并以“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寄唐生》)的勇气,对社会丑恶进行大胆的指斥和抨击,值得钦敬。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一、贞元、元和之际,随着传奇小说发展,诗坛出现有故事性、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如元稹《琵琶歌》《连昌宫词》,李绅《悲善才》,刘禹锡《泰娘歌》等。

二、《长恨歌》《琵琶行》属感伤诗一类。

三、《琵琶行》《长恨歌》是白最成功作品。

(一)艺术上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强化。与此前叙事诗相比,这两篇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在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务求尽情。

(二)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如《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

(三)语言明白晓畅又精纯确当,“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赵翼《瓯北诗话》);

(四)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的运用。

四、唱和诗。

(一)唱和之风。贞元间应进士举者“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旧唐书·高郢传》),形成“侈于游宴”的“长安风俗”(李肇《国史补》)代表是权德舆及其领导的文人集团。

(二)元和间出现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唱和的形式,元白是创始者。

1.元白相识之初即有酬唱,此后分别被贬,一在通州,一在江州,虽路途遥遥,仍频繁寄诗,酬唱不绝,即“通江唱和”。

2.元白此期唱和诗多长篇排律,次韵相酬。次韵诗既要严守原诗之韵,又要自抒怀抱,还要写上数百句。如白《东南行一百韵》元《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3.寄怀酬答的短篇小诗更为真挚耐读,清新有味。如《舟中读元九诗》,元《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

(三)元白这类以次韵酬唱为主的短篇长章流传颇广,“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元和体”除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外,还包括元白流连光景、浅切言情“小碎篇章”,包括元的艳体诗。

四、交往唱和高潮在长庆至开成间。

(一)由于党争激烈、政局动荡,不少当年曾积极参与政治的文人纷纷退出政坛,集于东都洛阳。

(二)白居易是其中核心人物之一,时而与刘禹锡、裴度等酬唱,时而与远近诗友庚答酬唱,就中与刘禹锡、令狐楚、崔玄亮等唱和尤多,内容以叙写闲情雅趣、思念问候为主。此期编成的酬唱集有刘白《刘白唱和集》,白刘裴《汝洛集》,刘与令狐楚《彭阳唱和集》,与李德裕《吴蜀集》等。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一、闲适诗和讽喻诗:都具尚实、尚俗、务尽特点,但在内容情调上不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相关,多意激气烈;闲适诗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有淡泊平和、闲逸悠然情调。早年如《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官舍小亭闲望》“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晚年闲适生活与诗酒人生、拂道心境全都表现在闲适诗里:“绿蚁新醅酒”(《问刘十九》)

二、知足保和源于对政治的厌倦和佛老思想影响,以及浅俗思想。很多闲适诗热衷于铺叙身边琐事。《序洛诗》:“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此期诗多“称心而出,随笔抒写”(越翼《瓯北诗话》),内容形式都既浅且俗。苏轼“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谓白俗,主要表现在此。

三、记游写景的“闲适”作。如被后人评为可与韩愈《南山》“匹敌”(《唐宋诗醇》)的《游悟真寺一百三十韵》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题浔阳楼》《读谢灵运诗》《宿简寂观》《咏意》《大林寺桃花》等,都能以审美的眼光和清新的笔调观照自然,抒写心愫,表现出“逸韵谐奇趣”特点。

四、白居易的闲适诗还有不少说理议论的篇章,所说之理又多为出世逃禅、知足保和之类,初读之下,尚觉清爽,数篇之后,便觉陈陈相因,了无新意,正如他自己所说:“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怪拙言词。”(《自吟拙什因有所怀》)但白居易诗也有说理说得好的,如组诗《效陶潜体十六首》便将议论与叙述、描写结合起来,以饮酒为契机,表现诗人“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更复强一杯,陶然遗万累”的真实情态,较之一般纯发议论的说理诗,自不可一概而论。

五、影响。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影响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



——以下内容非正文——






古代汉语文学公众号编辑


~●~●~●~●~●~●~



【古代汉语】
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全集 王力主编)

一简对多繁汉字表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
文言文的修辞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复旦讲义|古代汉语
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视频部分——
北大课堂(部分)
76 《左传》(十五 、十六)
74 《左传》(十三、十四)72 《左传》(十一、十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全集)
通假字与同源字(全集)
古汉语常用字典、辞书、虚词(全集)古汉语常用语法、修辞(全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全集)北大课堂| 齐晋鞌之战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17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二)16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一)15 怎样判断入声字14 古文标点的要诀13 古书注解常用术语辨析12 古代汉语的“者”和“所”11 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10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09 同义词辨析08 引申义与假借义07 词的本义探求
06 常见部首解说(三)05 常见部首解说(二)
04 常见部首解说(一)
03 假借与通假
02 隶变
01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武汉大学| 说文解字
导论
“人”类基础字形讲析
人身体器官类基础字形讲析
动物类基础字形讲析
植物与庄稼类基础字形讲析
自然界基础字形讲析
宫室与数目类基础字形讲析
服饰与饮食类基础字形讲析





【古代文学】
《唐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宋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全集)《中国通史》100集

北师课堂|古代文学史
19 《荀子》
18 《庄子》的艺术成就
17 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16 《孟子》
15 《老子》
14 《墨子》
13 《论语》
12 诸子散文概说
11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10 《战国策》的内容
9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2)
8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1)
7 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
6 诗经的艺术成就
5 《诗经》的内容(二)
4 《诗经》的内容(一)
3 古代文学史
2 原始歌谣与神话
1 《春秋》与《国语》

国学精品课|《左传》
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重谋守信
齐桓公尊王攘夷
郑庄公小霸
《左传》 导读

北大课堂| 《孟子》精读
孟子的生命历程
课程说明


中国文学史
隋唐部分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大历诗风

杜甫
李白
盛唐的诗人群体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
小说
辞赋、骈文与散文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永明体与宫体诗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文学 陶渊明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晋诗坛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秦汉文学
东汉文人诗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辞赋
两汉乐府诗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秦及西汉散文
秦汉文学 绪论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
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先秦文学 《诗经》
先秦文学 绪论
绪论


唐诗巅峰:《春江花月夜》
必修1-5古代文学常识大汇总


齐晋鞌之战与华不注山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六)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五)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四)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三)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一)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
*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九)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八)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六)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五)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四)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三)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一)



原典
《左传》 10 重耳出亡始末
《左传》 09 子鱼论战
《左传》 08 晋国骊姬之乱
《左传》 07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06 齐桓公伐楚
《左传》 05 曹刿论战
《左传》 04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03 石碏大义灭亲
《左传》 02 周郑交质
《左传》 01 郑伯克段于鄢
《诗经》 08 召南 小星
《诗经》 07 召南 摽有梅
《诗经》 06 周南 汉广
《诗经》 05 周南 芣苢
《诗经》 04 周南 桃夭
《诗经》 03 周南 卷耳
《诗经》 02 周南 葛覃
《诗经》 01 周南 关雎





中国古典文献学
16 《四库全书》
15 清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14 《永乐大典》
13 胡应麟与辨伪学
12 元明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11 宋四大书
10 宋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9 唐代佛经翻译
08 隋唐五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7 魏晋图书编纂
06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5 汉代经学今古文之争
04 汉代文献学成就
03 孔子文献学成就
02 先秦文献学的特征与成就
01 序言:文献与文献学


【考试】(部分)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九)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八)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七)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六)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五)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四)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二)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一)

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及答案(全集)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纪录片
纪录片| 《楚国八百年》
第8集 涅槃
第7集 变革
第6集 劫难
第5集 歧途
第4集 称霸
第3集 受挫
第2集 觉醒
第1集 初生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
第八集 芳华永驻
第七集 浴火重生
第六集 天下至宝
第五集 翰墨情怀
第四集 华夏心灵
第三集 霞光万道
第二集 高天长河
第一集 人类奇葩


~●~●~●~●~●~●~



延伸阅读: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记忆入声字的方法

国学经典| 增广贤文 (珍藏版)
国学| 长相思,忆长安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
“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
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
歷史有幾種讀法
“词学”源流演变考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三个小黑点。





欢迎加入QQ群    
古代汉语文学[1]QQ群933201038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3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此群已满,请加古代汉语文学[2]QQ群:314120068)


QQ群内有3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等书籍PDF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10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
古代汉语文学[2]:314120068
QQ群二维码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古代汉语文学[1]:933201038
QQ群二维码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以下为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